发布时间:2023-03-18 来源:网络
kb体育从远古的日用陶器到灰陶、红陶、彩陶,再到彩器、青瓷、唐三彩,陶瓷的发展经过土与火的淬炼,成为流传至今的精神瑰宝,同时也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而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更是有着沉积历史的华丽。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陶瓷和琉璃的印象,还停留在建筑建材,或是摆放的工艺品。而在淄博,依托传承千年的陶琉文化及传统技艺,陶琉产业摇身一变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姿态重回大众视野。
所谓陶琉,指的是陶瓷和琉璃。自古以来,陶瓷琉璃便集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满足了人们对实用和审美的要求。论陶瓷,有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论琉璃,亦有山西介休;但陶瓷琉璃两者兼具的,唯有淄博。作为“中国陶琉之乡”,淄博博山拥有千年的陶琉历史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开始制作陶瓷,拥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是中国陶瓷琉璃的重要发源地。
近年来,博山充分挖掘陶琉文化优势,着力打造陶琉文化品牌。为贯彻落实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当地积极推进陶琉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先后出台了《博山区加快陶琉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陶琉传统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陶琉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自主研发能力,积极推动企业与各大高校、设计机构实体化合作,其中华光国瓷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研发陶瓷首饰,康乾琉璃、爱美琉璃与香港艺思艺术品公司合作成立山东博思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琉璃首饰与高端琉璃艺术品,进一步完善了产品体系、拓展了应用领域。
此外,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山加大陶琉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力度,依托颜神古镇及周边陶琉工业遗址,在保留陶琉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增添现代元素,赋予古镇新的文旅功能,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建设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中华陶琉文化创意园、中国陶瓷琉璃馆等文旅项目,组织开展一系列旅游及研学游活动,进一步弘扬陶琉文化,助推陶琉文化产业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地实施陶琉人才培育计划,组织各类培训活动;连续4年开展淄博市陶琉大师工作室认定工作,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及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推动企业与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淄博理工学校等各级院校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截至2022年8月,淄博累计认定大师工作室40家,培训一线余名,评选出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335人。
2022年,“山东手造”品牌横空出世,汇聚了包罗万象的传统技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通过创意新造,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推动了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山东手造·齐品淄博”品牌,淄博发挥陶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优势,聚集研发、设计、展示、营销等上下游配套企业,从陶琉新材料、高端艺术品、文化创意等发展方向入手,积极融入“山东手造”产业体系建设。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增长27.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
需求的增长刺激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顺应消费趋势,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淄博积极推动陶琉企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其中,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成立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办公室,加大文创产品的研发设计力度;组建华光国瓷创意设计团队,将文化创意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自主研发出天然矿物骨质瓷、华青瓷、华玉瓷等新材质,以及无铅釉、抗菌釉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先后与央视总台文创联合打造了“虎悦春碗”、“瑞兔春碗”两件春晚文创产品。
在技法创新方面,淄博涌现了陶瓷上的钢笔彩绘、跨界融合的“陶琉彩艺术”等一批全新的艺术;在材料创新方面,研发出硬度高、热稳定强、不会轻易碰碎的高石英瓷、“金丝鸡血红”新型琉璃色料等;在内容创新方面,将十二生肖、丝绸之路、水墨画等传统文化与陶琉艺术相结合,持续推动文化赋能。
提起淄博,人们心中老工业城市的形象根深蒂固,然而陶琉文化产业的崛起,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陶琉产业作为淄博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淄博由老工业城市向创新型现代化城市转型的进程中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也成为当地对外开放、展现城市文化形象的一张响亮名片。